今年全球多地都處于異常高溫和干旱氣候。入夏以來,全球主要糧食種植區被高溫籠罩,旱情席卷美洲、歐洲、亞洲,玉米水稻均遭受高溫炙烤。氣象學家們普遍認為,今年全球氣候變暖的節奏、程度、高溫的極端性與破紀錄頻次十分罕見。
受美歐等國干旱天氣對糧食產量的沖擊,8月24日國際玉米、小麥和大豆期價繼續上漲,延續了周二的強勢漲勢,其中CBOT玉米創下6月28日以來的最高水平。
01 美國嚴重干旱!玉米產量難以預測!
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和大豆出口國,玉米出口占全球的70%以上,大豆占60%以上,其收成規模將決定未來幾個月的價格走向。
美國加州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,美國西部旱情現在已到了該地區1200年來最嚴重的地步。
目前,美國玉米進入吐絲期尾聲,大部分玉米進入蠟熟階段,干旱導致美國玉米優良率呈持續下滑態勢。本周美國職業農場主公司組織的中西部田間考察活動,考察人員發現,內布拉斯加州和南達科他州部分玉米農田非常干燥,甚至連玉米穗也沒有長出來。雖然并非普遍如此,但是足以顯現今年的干旱有多么嚴重。
事實上,美國高溫干旱從春播就開始發生,由于春季的極端旱澇天氣,導致美國未種面積激增。棄種總面積比去年增加了兩倍多,達到640萬英畝,遠超2021年的210萬英畝。其中,玉米棄種面積最大,高達300多萬英畝,小麥也從去年的近30萬英畝飆升至100多萬英畝。
迄今為止美國各地天氣不穩定,使得單產預測變得更加困難。今年的單產預計不錯,但是可能沒有美國農業部當前預測的那樣高。由于庫存位于低位,產量規模至關重要。
02 500年來最嚴重干旱!歐洲面臨減產!
歐洲正在面臨至少500年以來的最嚴重干旱。
據外媒報道,西歐、中歐和南歐已經近兩個月沒有大雨。在極端高溫少雨的天氣狀況下,歐洲面臨極端嚴重的旱災,三分之二的地區處于警報或預警狀態。歐洲干旱觀測站(EDO)的最新數據顯示,歐盟47%的地區處于“警告”狀態,17%的土地因干旱進入最高等級的“警戒”狀態。
美國農業部的預測顯示,西班牙、法國南部、意大利和巴爾干地區因為干旱和缺水,將導致2022/2023年度歐盟玉米產量減少六分之一,全球產量減少逾3%,將近4000萬噸。
歐盟報告顯示,炎熱干燥天氣正值玉米進入關鍵的揚花期和灌漿期,導致單產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失。作物監測機構MARS表示,今年歐盟27國道玉米單產將比五年均值低16%。相比之下,7月份預測單產下降7.8%。
法國農民警告稱,玉米產量將比去年下降18.5%。而且干旱導致糧食和飼料減少,未來幾個月牛奶可能會出現短缺。
由于氣候異常,意大利相關地區農民今年普遍歉收,部分農民損失甚至高達80%。有關機構預計,干旱所造成的生產損失,將會使得意大利的小麥生產下降15%。
03 亞洲遭遇極端高溫!水稻產情堪憂
亞洲是全球水稻的主要產區,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球九成左右。其中,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最大的稻米消費國;其次是印度,產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。全區大米出口集中在東南亞地區,印度、泰國以及越南,占全球出口份額六成以上。
當前,中國部分地區正在遭遇高溫干旱,長江中下游地區現旱情尤為顯著,正在經歷196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熱浪事件。高溫干旱已成為影響南方秋糧豐收的最大威脅。
當前南方中稻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,夏玉米進入抽雄吐絲期,正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期。8月22日,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首次聯合發布農業干旱風險預警。
相關專家表示,從局部來看,高溫干旱天氣對長江流域一些產區會造成一定影響,使水稻減產預期增強,部分南方地區稻谷價格有上漲趨勢;從全國來看,受災地區占比不大,仍有部分地區雨水偏多,全國大部分地方影響不大,因此不會造成秋糧整體減產和糧食價格大幅波動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,印度今年部分地區降雨較少,其中包括占印度大米產量四分之一的西孟加拉邦和北方邦,干旱少雨導致印度水稻種植面積下降13%,降至約3年最低水平。
由于天氣不利干印度東部和北部的水稻生長,貿易商已開始提高水稻報價。上周,印度碎米率為5%的蒸谷米報價為為每噸365-371美元,高于前周的360-366美元。
由于印度大米產量下滑,或將一定程度上觸發新一輪國際大米價格上漲。市場人士擔心該國政府或將限制大米出口,從而影響全球大米供需。
04 極端高溫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
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23日接受《環球時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席卷北半球的干旱可能造成北半球局部糧食的減產甚至絕收,但是整體上影響可控。李國祥解釋說,受年初糧價大幅飆漲的刺激,歐美國家今年紛紛擴大糧食的種植面積,今年干旱所造成的糧食減產將削去擴大耕種所帶來的增產預期,但不太可能在去年糧食產量的基礎上造成進一步減產。
來源:上觀新聞、華爾街見聞、環球時報、博易大師,中華糧網綜合整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