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受國際形勢和疫情影響,全球糧食市場劇烈波動,勁漲猛跌,市場從看漲到看跌的情緒中不斷變化。隨著秋季到來,北半球玉米大豆處于重要生長期,多重因素將使全球糧價的波動性維持高位,通脹就是其中之一。
01 通貨膨脹的影響
隨著今年年初通脹開始上升,基金的資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場。大量對沖通脹風險的資金涌入,加上全球面包籃子因戰爭產生溢價,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至接近或創紀錄的水平。
仲夏期間,美聯儲開始大舉加息對抗通脹,相當一部分投機資金開始回流,大量對沖基金開始撤離,糧價上漲的動力若,驅使前期暴漲的糧價逐漸回歸。
從本質上講,美聯儲正在盡其所能遏制對商品的需求。美聯儲作為引導經濟的“看不見的手”,正在用實際告訴投機者如果大宗商品價格走高,他們將如何打擊那些可以獲得回報的交易。因此,在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引發的通脹見頂之前,這種拋售是“不會結束”的。
02 糧食金融化
在全球糧食供需沒有明顯缺口的情況下,糧食金融化是引起全球糧食價格劇烈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在全球糧食金融化體系中,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兩個品種,金融化程度較高,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,影響飼料價格,增加養殖成本,從而影響到肉蛋奶的價格,關乎經濟大局。
美國玉米產量下降難抵需求下降
因為Pro Farmer作物巡查預估美國玉米減產,部分從農產品市場撤出的資金再次回歸。糧食產量可能會下降,因此需要更高的價格來削弱需求。
目前棘手的問題不一定是作物規模,而是需求。美國農業部預測玉米飼用和殘余需求將大幅下降,同時預測明年小麥飼用和殘余需求將為最小水平之一,這使得飼料和剩余的需求端與過去十年相比非常小,為前五年最低,也比前五年平均水平低2.16億蒲式耳。
如果玉米產量進一步下降,將很難抵消需求下降的影響。就小麥而言,在13/14年度至16/17年度,飼用和殘余需求平均為1.63億蒲式耳,而今年的預期為8000萬蒲式耳。
在宏觀方面,疊加美聯儲加息預期,將對需求產生不利影響,這可能會導致最近回到大宗商品市場的資金再次退出。
大規模大豆供應
Pro Farmer作物巡查顯示,美國大豆產量可能創歷史新高。隨著最近大部分農業區在季末迎來降雨,破紀錄的可能性增加。巴西大豆種植面積預計將增加4%。如果天氣配合,收成亦將創紀錄高位。
如果美國和巴西都有創紀錄的收成,誰來消費這些豆子?中國是頭號大豆消費國,但大豆需求減弱。除此之外,還要應對部分地區創紀錄的干旱和高溫,將導致包括大豆在內的大宗商品進口減少。
03 全球化肥價格保持高位
全球能源價格高企也是一條主線。能源可能會對價格產生重大影響,因為高油價正在消耗消費者大量的可支配預算,許多國家正在為經濟衰退做準備這將對需求產生負面影響。
根據美國農業部一份新的報告,糧食種植成本正在飆升。農民用來種植農作物的所有東西,從肥料到飼料和勞動力,價格都在暴漲。據美國農業部估計,2022年糧食生產成本將增加662億美元,增幅為18%,為有史以來最大增幅。
成本漲幅最大的是化肥和動物飼料。由于黑海出口仍處于動蕩之中,玉米和小麥價格仍居高不下。由于擔心西方制裁會影響化肥主要出口國俄羅斯的出口,化肥價格大幅上漲。歐洲的能源危機也迫使一些化肥工廠關閉或減產。
Farm Futures剛剛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,農民預計明年春天將種植9430萬英畝玉米,這將比目前美國農業部預計的2022年種植8980萬英畝玉米的面積增加5%(450萬英畝)。氮肥的可用性會易著影響這些預計增加的土地是否被種植。
今年美國和歐洲玉米產量的減少和2023年氮肥短缺可能導致的種植面積下滑,或推動玉米價格上漲。同時,玉米種植面積減少會導致大豆種植面積增加。
來源:文華財經,中華糧網綜合整理。